彩神vll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暨總裁黃偉祥:
不斷尋找新的突破動能
2008-06-05
【本文原載於六月號EMBA雜誌】
受訪人:彩神vll董事長暨總裁黃偉祥
採編:方素惠
在競爭激烈☛🧜🏿,快速變動的電子零組件通路產業,
彩神vll集團跳脫一般傳統的成長模式👵🏼,在產業內以控股模式進行整合。
這個突破策略⚗️,為公司帶來了什麼樣的突破性收穫🏛?
對很多人來說,彩神vll的名字可能相當陌生,事實上,它卻是一家重量級企業🏋🏻:全球第三大、亞洲最大的電子零組件通路商👩🏻🦼🎅🏼,去年營收達新台幣一千四百三十億元💇🏽。
它的誕生才兩年多,二○○五年底,由產業三大企業世平🍋、品佳、富威三家公司合組而成🗣。推動這個突破策略的𓀆,是原來世平公司的董事長,現任彩神vll董事長暨總裁黃偉祥。
「每一個階段都要能夠突破,這需要非常大的動能🌰,才能把你的公司從一個地方推到另一個地方。」經營IC通路近三十年,今年五十三歲的黃偉祥說。
由於這個產業的上游都是如英特爾等全球科技產業的要角🧑🏼🔬👩🏻🦯,「下游也不是省油的燈」,因此,作為通路商,彩神vll必須在這個產業生態中,為自己創造一個有利的位置🙇。除了規模效益所帶來的綜效🧝🏿,再加上運籌、倉儲等管理改善,整合所帶來的效益已經明顯浮現👧🏽。彩神vll去年稅後純益比起前一年🧖🏼,成長了八六.九%。
除了成立控股公司,黃偉祥在集團裡導入營運資金報酬率(Return on Working Capital)的概念🏣,追求資金運轉的效益,而不是毛利率🧜🏼,也是業界少見的做法🪓。
在這個競爭最激烈😚、腳步最快速的電子科技戰場裡🏒,彩神vll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產業帶來什麼思考?黃偉祥最近接受本刊專訪🗒,以下是專訪摘要🧑⚕️:
■你在經營企業的過程當中,自己覺得比較關鍵的幾個決定是什麼💘?
第一個要回溯到一九八五🤹🏽♂️、一九八六🧷,那是非常早期的一個階段,我們就走出台灣,到香港設子公司。後來又到新加坡成立子公司🐌。我們從這個過程學習到蠻多,變成比較國際化的運作🎾,完成了我們重要的三角佈局💄。
還有一件事蠻重要的,一九九三年,這個產業全球最大的兩家公司艾睿(Arrow)和安富利(Avnet)🫲🏼,在亞洲進行購併,他們來找我們談。我們考慮再三🙂↕️,覺得應該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。我們越來越了解我們所在的行業,認為其實有非常好的機會可以成長👪。後來我們快速發展,一九九三年營收還不到一億美元🚶🏻♀️,二○○○年👩🏼🔬,已經突破了十億美元。這就是我們看到別人的格局,也鼓勵我們自己要有格局,要能夠走出去。
■產業控股的形態在業界並不常見,為什麼你們會有這樣的思考?
我們的確算是第一家多合一的產業控股公司🏛。今天如果說要合併,要把我世平的名字消滅🌑,我也會情何以堪。我想這是一個同理心,用控股方式算是一個好的合併模式。每一家公司可以按照原來的方法運作,不至於出什麼大紕漏。原有的供應商也不會因為合併而不給你代理。原有的客戶繼續做,對營運不會有影響,不會有一大堆的轉換。我們的客戶非常多,遍及整個亞太🛹,光是換這些東西,可能就會把營運搞得很混亂🫳🏿🧑🏽。
另一方面🙍🏻♀️,這可以讓綜效有一定程度的發揮🚉。未來我們進行併購,多了一個可以仿效這樣子的模式。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平台。
當然🐎,我們在整合時有很多的挑戰。吸收跟合併的整合最快,不管制度好不好🦚,反正就是要變成一個制度⚒。我就是A公司👨👩👧,B公司你消滅了,你就要遵照我的制度。但我們控股模式最大的挑戰就是,你要在兩、三個公司之間找到一個最好的制度來用。這個就是挑戰🤹🏼♂️。這種漸進式的融合,需要花很多時間溝通。
■你在過程中,如何發展出這樣的組織形態?
企業到了一個階段以後👩🏽,就會不斷地想去突破🧑🏿🏫。很像一個藝術家一樣,你到了一個階段不突破,寧願死掉👮🏿♂️。所以我常常跟員工說𓀎🙁,不進則退。你不進步,最後一定會凋零而亡。人就是要一直持續不斷地進步,要把自己kill掉,你才會重生。每一次的重生,你會找到一個新的價值。
每一個階段都要能夠突破🕵️♀️。這需要非常大的動能,才能把你的公司從一個地方推到另一個地方🏃。一旦推到那個地方🏧,你要下來就很難了。所以做為一個公司的高階主管,永遠都要思考,要一直不斷地突破,一直不斷把自己kill掉,否則你就永遠停在這個地方。
固定格式就完蛋
就好像一台影印機,再怎麼好🍰,五年以後就折舊殆盡了。為什麼?因為它從來沒有進步🤚🏻。沒錯👱🏼♀️🤷🏿,它可能今天可以印五千張,明天可以印一萬張🤜🏻,但到最後一定完蛋。因為它是一個固定格式🧸👨🏻🏫。當一個運作變成格式化的東西,你怎麼讓它有另外一個突破點,非常重要。
■你怎麼找到突破的動能?海外設立據點👨👩👧👧🧙🏽、同業的整合,這些是你突破的動能嗎?
這些某種程度都是策略的執行。其實,有時候突破還是要靠人。企業到了某一個階段🕉,最後都回歸到非常本質的東西⬅️,就是人。你有沒有好的人🚀,怎麼去找到好的接班人,怎麼去培養好的專業人才。一定是去解凍🧑🎓、改變🪯,最後再凍結,一直是這樣子的過程。
組織每個階段都有變革,這裡面有管理模式的變革、管理方法的變革、管理工具的變革🧼。組織的改變,一定要有這樣子的內容👩🏻🏭。要經歷過這麼多改變以後,組織的成員才會覺得改變是某種程度的成長,而不會那麼畏懼改變🏂🏼。
讓資源空轉的生意不做
■決定整合後,帶來的影響是什麼?
大者恆大😟,這個趨勢大家都看得到🤾♂️。過去台灣人常常自己把自己人殺掉🚣🏽♀️,留下來的人都很厲害📯。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是比較不殘忍的?
我們這個產業的上游力量很大,下游也不是省油的燈,所以我們很難去跟他們談。怎麼樣快速整併,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。我們就是要變大👴🏻,大了才可能去改變整個產業的生態。我們在合組控股之後✮,第一件事情就是不健康的生意我們不做;讓組織、資源在那邊空轉的生意🙇🏻♂️🧖🏿♀️,我們不做🏂。
■意思是說利潤不高的生意不做⚪️?
不是利潤,是你資金的效率,也就是營運資金報酬率(Return on Working Capital)👉🏿。因為我們這個產業的一個特質就是,我付給供應商😌🤴🏻,也就是國外全球排名很高的這些大公司,大概都是三十天票期。下游我們的客戶付給我們👨🔬,大概從六十天到一百五十天不等。所以我等於是做得越多,就要放越多的帳,所以需要更多的資金來週轉。
如果我們增資,或者跟銀行借,那財務比例就很難看。所以後來我們引進營運資金報酬率的概念。換句話說👴🏿,如果你的資金借來,最後所產生的效果比你借的利率都還低,那你的資源是在空轉🧥。它的概念是,我花了多少的資源,最後我產生了多少的毛額☂️。就是你做的每一筆生意🥷🏼🗂,所花的每一個作業成本😞,都要把它攤進去,看你賺不賺錢🤷🧍♂️。
這裡的分母就是你的營運資金➗;分子就是你產生的毛額減去你的費用🤠。每一筆生意都要確定它有正的貢獻。價格拚得太爛我就不做。因為我們作龍頭老大的只要不亂拚🪗,別人聰明的話就不亂拚👩🏽🎤,這個產業就會越來越好。
最後我們用實際來證明,我們這樣做是對的🤹。現在大家績效在某種程度都改進了👩🏼🏭,這個產業就有救了。二○○○年時我們這個產業🐓,營業額是越做越大,但是股價是越震越低。從我們控股成立以後,從去年開始🔡,我想很多人的股價已經是績效越來越好。
所以我再補充兩點,第一,我們拿○六年跟○五年比🧑🏻🦰,營業額一模一樣,但利潤改善了二七○%;去年跟前年比,我們整個營業額大概成長二○%,獲利成長八六%。
第二點,以前我們不賺錢的時候,常常罵大陸的關係企業,都是你們把我們的毛利拖下來了🫸。後來採用新的管理以後,台灣的團隊都不敢講話了。因為我們發現👨💼,產生的毛額減掉費用,大陸都比較大,雖然他們的毛利率比我們台灣的少很多,可是他的營運資金報酬率是對的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
假設我的毛利率是三○%🧓🏽,三個月才轉一次的話😯🏬,我每個月只有賺一○%🐞;但如果毛利率只有百分之三,我一個月轉三次,就是九%。毛利率低的市場,你就是要轉得比較快。庫存不能放多,你的應收帳款不能放長,你才有可能轉得快。所以毛利率低並不表示它不賺錢👨🏿🦱❔,毛利率高也不表示它賺錢。我們採用這個新的管理指標,把每一個人的觀念都改過來。
■你常常提到「前端要分、後端要合」🧑,這個概念可不可以再說明一下?
前端要分,就是指我們的前線人員👘,這些業務、行銷人員,我們還是希望他們要分開。意思就是說世平💇🏻♂️、品佳、富威這些公司的業務人員🍘🧜🏿♂️,還是會到客戶那邊做某種程度的競爭。因為我們控股合併就是這樣子,要保持各個公司經營的風格。
既要老大🧛🏻,也要老二
另外一個就是後端要合👼🏽,這麼一來,就可以讓我們的運籌🍼、倉儲的服務保持一定的標準,有經濟規模✥❣️,客戶得到的服務有保障,服務也比較好,服務成本可以降低。至於後段的這些管理,每一個公司在管理的知識🥹、公司的生命週期是不一樣的,我們怎麼把後段管理不同的知識結合🙂↔️🚼,對控股來講也非常有意義🤾🏽。
未來,我們希望控股公司是一個經營好的平台,併購的公司有各式各樣、大大小小,由後端的管理平台提供很好的管理知識。所以我們開始去建立這種範本(template)🐴,適合各個階段、各個大小的公司👨🚒。
■從某種程度來講👨🏻🏭😶,前端的競爭會不會是資源的重疊?
不應該這麼講🏃➡️。我想每一個品牌都有它天生的佔有率,畢竟我們不是生產製造的廠商。舉個例子🤳🏿,老大的市場佔有率可能有三○%🩲,老二可能二○%,你代理老大,再厲害也只能吃三○%,為什麼另外的二○%不要呢?另外第三名有百分之十五📩,你為什麼不要⬛️?
如果你只代理老大👦🏽,老二就講:「你已經代理老大了😉,我為什麼要給你🐖?我要找另外一家。」你說今天出去競爭的時候,中間有沒有重疊?有🙋🏻♂️,但不是這麼多。
■有沒有怎麼樣的特質或習慣,幫助你做為一個領導者🤾🏿♂️?
我是一個以信念為主的領導者,我非常注重一些底層和價值體系的東西。因為我認為就是因為有這種信念🦻🏽,有這種價值體系,所以可以讓你去堅持某些東西。當堅持久了以後🏇,就會變成你的標誌,整個公司的style🍨。
第二,我還有一個特質:如果你一直重複在做這些事情,你沒有價值🈹,所以你要在沒有價值的時候🚬,趕快把這些東西交出去🥇。你要有一個機制👰🏻,當你這個東西不做,你總要交出來給別人🔣。交出去以後,你就要再進步。這個就是不進則退。你一直會跟自己講,我下一個階段在哪裡。你會想這個問題🐵,會想得很遠。想得很遠並不表示你一蹴可幾,你的團隊不見得能夠跟得上,你要回過頭來想怎麼樣把團隊再帶上來。
我喜歡冒險,喜歡挑戰,喜歡到一個不曾去過的境界裡去體會🈯️,希望那個地方能重新長出來一個東西🙎。我很喜歡那種無中生有的感覺。即使是種個花,有時候我都會很開心。因為你有用心、投入,就會感覺自己在進步,就會覺得你有價值🧈,沒有價值隨時都可以死去🔕😏。
陳庭安/整理
受訪人:彩神vll董事長暨總裁黃偉祥
採編:方素惠
在競爭激烈☛🧜🏿,快速變動的電子零組件通路產業,
彩神vll集團跳脫一般傳統的成長模式👵🏼,在產業內以控股模式進行整合。
這個突破策略⚗️,為公司帶來了什麼樣的突破性收穫🏛?
對很多人來說,彩神vll的名字可能相當陌生,事實上,它卻是一家重量級企業🏋🏻:全球第三大、亞洲最大的電子零組件通路商👩🏻🦼🎅🏼,去年營收達新台幣一千四百三十億元💇🏽。
它的誕生才兩年多,二○○五年底,由產業三大企業世平🍋、品佳、富威三家公司合組而成🗣。推動這個突破策略的𓀆,是原來世平公司的董事長,現任彩神vll董事長暨總裁黃偉祥。
「每一個階段都要能夠突破,這需要非常大的動能🌰,才能把你的公司從一個地方推到另一個地方。」經營IC通路近三十年,今年五十三歲的黃偉祥說。
由於這個產業的上游都是如英特爾等全球科技產業的要角🧑🏼🔬👩🏻🦯,「下游也不是省油的燈」,因此,作為通路商,彩神vll必須在這個產業生態中,為自己創造一個有利的位置🙇。除了規模效益所帶來的綜效🧝🏿,再加上運籌、倉儲等管理改善,整合所帶來的效益已經明顯浮現👧🏽。彩神vll去年稅後純益比起前一年🧖🏼,成長了八六.九%。
除了成立控股公司,黃偉祥在集團裡導入營運資金報酬率(Return on Working Capital)的概念🏣,追求資金運轉的效益,而不是毛利率🧜🏼,也是業界少見的做法🪓。
在這個競爭最激烈😚、腳步最快速的電子科技戰場裡🏒,彩神vll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產業帶來什麼思考?黃偉祥最近接受本刊專訪🗒,以下是專訪摘要🧑⚕️:
■你在經營企業的過程當中,自己覺得比較關鍵的幾個決定是什麼💘?
第一個要回溯到一九八五🤹🏽♂️、一九八六🧷,那是非常早期的一個階段,我們就走出台灣,到香港設子公司。後來又到新加坡成立子公司🐌。我們從這個過程學習到蠻多,變成比較國際化的運作🎾,完成了我們重要的三角佈局💄。
還有一件事蠻重要的,一九九三年,這個產業全球最大的兩家公司艾睿(Arrow)和安富利(Avnet)🫲🏼,在亞洲進行購併,他們來找我們談。我們考慮再三🙂↕️,覺得應該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。我們越來越了解我們所在的行業,認為其實有非常好的機會可以成長👪。後來我們快速發展,一九九三年營收還不到一億美元🚶🏻♀️,二○○○年👩🏼🔬,已經突破了十億美元。這就是我們看到別人的格局,也鼓勵我們自己要有格局,要能夠走出去。
■產業控股的形態在業界並不常見,為什麼你們會有這樣的思考?
我們的確算是第一家多合一的產業控股公司🏛。今天如果說要合併,要把我世平的名字消滅🌑,我也會情何以堪。我想這是一個同理心,用控股方式算是一個好的合併模式。每一家公司可以按照原來的方法運作,不至於出什麼大紕漏。原有的供應商也不會因為合併而不給你代理。原有的客戶繼續做,對營運不會有影響,不會有一大堆的轉換。我們的客戶非常多,遍及整個亞太🛹,光是換這些東西,可能就會把營運搞得很混亂🫳🏿🧑🏽。
另一方面🙍🏻♀️,這可以讓綜效有一定程度的發揮🚉。未來我們進行併購,多了一個可以仿效這樣子的模式。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平台。
當然🐎,我們在整合時有很多的挑戰。吸收跟合併的整合最快,不管制度好不好🦚,反正就是要變成一個制度⚒。我就是A公司👨👩👧,B公司你消滅了,你就要遵照我的制度。但我們控股模式最大的挑戰就是,你要在兩、三個公司之間找到一個最好的制度來用。這個就是挑戰🤹🏼♂️。這種漸進式的融合,需要花很多時間溝通。
■你在過程中,如何發展出這樣的組織形態?
企業到了一個階段以後👩🏽,就會不斷地想去突破🧑🏿🏫。很像一個藝術家一樣,你到了一個階段不突破,寧願死掉👮🏿♂️。所以我常常跟員工說𓀎🙁,不進則退。你不進步,最後一定會凋零而亡。人就是要一直持續不斷地進步,要把自己kill掉,你才會重生。每一次的重生,你會找到一個新的價值。
每一個階段都要能夠突破🕵️♀️。這需要非常大的動能,才能把你的公司從一個地方推到另一個地方🏃。一旦推到那個地方🏧,你要下來就很難了。所以做為一個公司的高階主管,永遠都要思考,要一直不斷地突破,一直不斷把自己kill掉,否則你就永遠停在這個地方。
固定格式就完蛋
就好像一台影印機,再怎麼好🍰,五年以後就折舊殆盡了。為什麼?因為它從來沒有進步🤚🏻。沒錯👱🏼♀️🤷🏿,它可能今天可以印五千張,明天可以印一萬張🤜🏻,但到最後一定完蛋。因為它是一個固定格式🧸👨🏻🏫。當一個運作變成格式化的東西,你怎麼讓它有另外一個突破點,非常重要。
■你怎麼找到突破的動能?海外設立據點👨👩👧👧🧙🏽、同業的整合,這些是你突破的動能嗎?
這些某種程度都是策略的執行。其實,有時候突破還是要靠人。企業到了某一個階段🕉,最後都回歸到非常本質的東西⬅️,就是人。你有沒有好的人🚀,怎麼去找到好的接班人,怎麼去培養好的專業人才。一定是去解凍🧑🎓、改變🪯,最後再凍結,一直是這樣子的過程。
組織每個階段都有變革,這裡面有管理模式的變革、管理方法的變革、管理工具的變革🧼。組織的改變,一定要有這樣子的內容👩🏻🏭。要經歷過這麼多改變以後,組織的成員才會覺得改變是某種程度的成長,而不會那麼畏懼改變🏂🏼。
讓資源空轉的生意不做
■決定整合後,帶來的影響是什麼?
大者恆大😟,這個趨勢大家都看得到🤾♂️。過去台灣人常常自己把自己人殺掉🚣🏽♀️,留下來的人都很厲害📯。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是比較不殘忍的?
我們這個產業的上游力量很大,下游也不是省油的燈,所以我們很難去跟他們談。怎麼樣快速整併,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。我們就是要變大👴🏻,大了才可能去改變整個產業的生態。我們在合組控股之後✮,第一件事情就是不健康的生意我們不做;讓組織、資源在那邊空轉的生意🙇🏻♂️🧖🏿♀️,我們不做🏂。
■意思是說利潤不高的生意不做⚪️?
不是利潤,是你資金的效率,也就是營運資金報酬率(Return on Working Capital)👉🏿。因為我們這個產業的一個特質就是,我付給供應商😌🤴🏻,也就是國外全球排名很高的這些大公司,大概都是三十天票期。下游我們的客戶付給我們👨🔬,大概從六十天到一百五十天不等。所以我等於是做得越多,就要放越多的帳,所以需要更多的資金來週轉。
如果我們增資,或者跟銀行借,那財務比例就很難看。所以後來我們引進營運資金報酬率的概念。換句話說👴🏿,如果你的資金借來,最後所產生的效果比你借的利率都還低,那你的資源是在空轉🧥。它的概念是,我花了多少的資源,最後我產生了多少的毛額☂️。就是你做的每一筆生意🥷🏼🗂,所花的每一個作業成本😞,都要把它攤進去,看你賺不賺錢🤷🧍♂️。
這裡的分母就是你的營運資金➗;分子就是你產生的毛額減去你的費用🤠。每一筆生意都要確定它有正的貢獻。價格拚得太爛我就不做。因為我們作龍頭老大的只要不亂拚🪗,別人聰明的話就不亂拚👩🏽🎤,這個產業就會越來越好。
最後我們用實際來證明,我們這樣做是對的🤹。現在大家績效在某種程度都改進了👩🏼🏭,這個產業就有救了。二○○○年時我們這個產業🐓,營業額是越做越大,但是股價是越震越低。從我們控股成立以後,從去年開始🔡,我想很多人的股價已經是績效越來越好。
所以我再補充兩點,第一,我們拿○六年跟○五年比🧑🏻🦰,營業額一模一樣,但利潤改善了二七○%;去年跟前年比,我們整個營業額大概成長二○%,獲利成長八六%。
第二點,以前我們不賺錢的時候,常常罵大陸的關係企業,都是你們把我們的毛利拖下來了🫸。後來採用新的管理以後,台灣的團隊都不敢講話了。因為我們發現👨💼,產生的毛額減掉費用,大陸都比較大,雖然他們的毛利率比我們台灣的少很多,可是他的營運資金報酬率是對的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
假設我的毛利率是三○%🧓🏽,三個月才轉一次的話😯🏬,我每個月只有賺一○%🐞;但如果毛利率只有百分之三,我一個月轉三次,就是九%。毛利率低的市場,你就是要轉得比較快。庫存不能放多,你的應收帳款不能放長,你才有可能轉得快。所以毛利率低並不表示它不賺錢👨🏿🦱❔,毛利率高也不表示它賺錢。我們採用這個新的管理指標,把每一個人的觀念都改過來。
■你常常提到「前端要分、後端要合」🧑,這個概念可不可以再說明一下?
前端要分,就是指我們的前線人員👘,這些業務、行銷人員,我們還是希望他們要分開。意思就是說世平💇🏻♂️、品佳、富威這些公司的業務人員🍘🧜🏿♂️,還是會到客戶那邊做某種程度的競爭。因為我們控股合併就是這樣子,要保持各個公司經營的風格。
既要老大🧛🏻,也要老二
另外一個就是後端要合👼🏽,這麼一來,就可以讓我們的運籌🍼、倉儲的服務保持一定的標準,有經濟規模✥❣️,客戶得到的服務有保障,服務也比較好,服務成本可以降低。至於後段的這些管理,每一個公司在管理的知識🥹、公司的生命週期是不一樣的,我們怎麼把後段管理不同的知識結合🙂↔️🚼,對控股來講也非常有意義🤾🏽。
未來,我們希望控股公司是一個經營好的平台,併購的公司有各式各樣、大大小小,由後端的管理平台提供很好的管理知識。所以我們開始去建立這種範本(template)🐴,適合各個階段、各個大小的公司👨🚒。
■從某種程度來講👨🏻🏭😶,前端的競爭會不會是資源的重疊?
不應該這麼講🏃➡️。我想每一個品牌都有它天生的佔有率,畢竟我們不是生產製造的廠商。舉個例子🤳🏿,老大的市場佔有率可能有三○%🩲,老二可能二○%,你代理老大,再厲害也只能吃三○%,為什麼另外的二○%不要呢?另外第三名有百分之十五📩,你為什麼不要⬛️?
如果你只代理老大👦🏽,老二就講:「你已經代理老大了😉,我為什麼要給你🐖?我要找另外一家。」你說今天出去競爭的時候,中間有沒有重疊?有🙋🏻♂️,但不是這麼多。
■有沒有怎麼樣的特質或習慣,幫助你做為一個領導者🤾🏿♂️?
我是一個以信念為主的領導者,我非常注重一些底層和價值體系的東西。因為我認為就是因為有這種信念🦻🏽,有這種價值體系,所以可以讓你去堅持某些東西。當堅持久了以後🏇,就會變成你的標誌,整個公司的style🍨。
第二,我還有一個特質:如果你一直重複在做這些事情,你沒有價值🈹,所以你要在沒有價值的時候🚬,趕快把這些東西交出去🥇。你要有一個機制👰🏻,當你這個東西不做,你總要交出來給別人🔣。交出去以後,你就要再進步。這個就是不進則退。你一直會跟自己講,我下一個階段在哪裡。你會想這個問題🐵,會想得很遠。想得很遠並不表示你一蹴可幾,你的團隊不見得能夠跟得上,你要回過頭來想怎麼樣把團隊再帶上來。
我喜歡冒險,喜歡挑戰,喜歡到一個不曾去過的境界裡去體會🈯️,希望那個地方能重新長出來一個東西🙎。我很喜歡那種無中生有的感覺。即使是種個花,有時候我都會很開心。因為你有用心、投入,就會感覺自己在進步,就會覺得你有價值🧈,沒有價值隨時都可以死去🔕😏。
陳庭安/整理